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,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,他下令捉拿汉室后代-刘秀(后来的光武帝)。当年追到山西南太行并在此演义了一段传说,所经之处被后人命名为: 王莽岭、刘秀城、马五寨、搭钩梯等。

  不知锡崖沟村形成于何年何月,但她的故事开始于西汉末年。并绵延至河南辉县松树坪村(八里沟所在地)。

王莽岭

  当年,王莽称帝后,由于怕自己地位不稳下令捉拿汉室后人刘秀,也就是后来建立东汉的光武帝。刘秀被追至山西陵川县境内,为了能摆脱追捕,他选择了进入山林,当时这一带树木茂密,山高路陡,十分不好走。但这样能使王莽大军前进困难。一日,刘秀逃到了一座大山上,却被面前的悬崖峭壁挡住去路。随着天色渐晚,眼看王莽的军队已追至山下。刘秀十分着急,在山上寻找下山的路口,可是发现想下山而不与敌人相遇,必须从另一面下去,除了旁边的悬崖,就是对面的山头能走。可是对面山头与他所在之处中间有一条不宽不窄的深沟。跳过去,就能顺利下山,掉下去,就粉身碎骨。这时,已经能听见敌人的声音了,眼看人影也越来越近。刘秀几乎绝望了,与其被人捉住,不如拼死一跳。

  话说,王莽听说刘秀就在山顶,似乎被困住了,他一阵欣喜,急忙下令快速前进。当他的军队到达山顶时,却不见了刘秀的身影,除了一侧的悬崖就是面前的深沟。目测沟宽,常人很难跨越。一名士兵在沟边捡到一个小口袋,打开一看,确认是刘秀之物。天色已晚,沟深树密。也无法判断刘秀是掉下了沟底还是已经成功过去。于是,王莽便在此安营扎寨,准备次日派人打探。后来,人们便把这座山称为王莽岭。

  再说刘秀,眼见没了去路,便把心一横,纵身跳了过去。一阵恍惚,忽觉脸上火辣,刘秀睁开眼睛了。发现自己已经趴在了对岸,离沟边只有一寸不到的距离。身上满是荆棘,手脸都已被扎破。他顾不得疼痛,起身就走。后人给这条沟起了个名字:刘秀跳。

锡崖沟与搭钩梯

  刘秀从王莽岭下来后就到了锡崖沟。到锡崖沟也不容易,因为眼看着下面有星星点点的灯火,可是找不到下去的路,前面依然还是悬崖。最后绕道好远才发现一处非常隐蔽的小路,陡峭难走。刘秀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来到锡崖沟,此时灯火已经熄灭了,家家户户都进入了睡眠。饥肠辘辘的刘秀实在走不动了,倒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口。碰巧里面的人起夜,发现了他。第二天一早起来,刘秀不敢停留,匆匆吃了早饭向主人告了别,临行前打听了下山的路。

  而此时,探哨已经发现了他的踪迹,并已经向王莽发出了信号。顺着锡崖沟大峡谷他来到了周家铺,也许那时候这里住的周姓的人家较多吧。本来他是要从西莲下去,可是远远的就听见了大队人马行走的声音,王莽的军队在逼近,他知道这样走下去被捉到的可能性更大。于是便向当地人打听下山的捷径。按着指引,他走出不远就发现了一处看起来可以下去的地方。走到一半,发现下不去了,一处很高的台阶,几乎没有可以攀岩的地方。经过快速观察,他想到一个办法,折了一根树枝,带有一个倒钩,这样他利用崖壁上的树木用树钩挂着将身体送了下去。很快,他就到了一个叫松树坪的村子,也就是现在的八里沟所在地。刘秀下山的地方也因此被后人称为:搭钩梯。

柳树、桑树与柿树

  松树坪村,现属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。松树坪村所在地有一条沟谷,可能大约长有八里,故此地亦被人称为八里沟。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河南省境内一处有名的风景区,与附近的郭亮齐名。

  言归正传,刘秀来到松树坪村已是正午便找了一处地方休息,不远处正有人家在农田耕地。没过多久,便听到有大批人马的脚步声,眼见着追兵就到了.此时想躲已经来不及了,刘秀索性躺在了地边的沟槽里。正是吉人必有天相,旁边一头黄牛过来卧在了沟上,正好挡住了刘秀。当地的人一见不免生心惊奇,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,被官兵追捕的人大多不是坏人,当追兵向当地人打听刘秀时,当地人就指指下山的路,示意刚才有人从这里过去了。

  虽然躲过了追兵,可是他也不敢继续往前赶路了,因为追兵走在了前面,往前赶的早了很有可能与追兵相遇。他往前走了一小段路后,找了一处偏僻安静的地方休息,他太累了,没多久就在一棵树下睡着了。不知睡了多久,他被饥饿扰醒了,才刚睁开眼,树上掉了一粒东西,正好落入口中。刘秀感觉口中发甜,一尝还挺好吃。他爬上树吃了个饱。多年后,刘秀当了皇帝,回想起这件事便派人回来调查当时是什么树救了自己,以便封赏它。调查的人根据皇帝的描述来到此地,看着周围树木众多,很难分辨。于是便向周围的树木询问,离的最近的一棵柿树说话了,它说是它当年用自己的果实救了皇帝,柿树得到了封赏,因它说了谎话黑了心,它的子孙便都长成了黑心。桑树听说后气的树干爆裂,所以桑树多开裂。柳树听到这件事后,笑的流出了长长的鼻涕,所以柳暗花明树的枝条就是长长的垂下。

  传说故事当然多是荒诞不经的,但它也是使人开心的。出门旅游时,听一听当地的传说故事,一路开心着也未尝不是好事。